12月1日,《中國中醫藥報》 鏈接:https://www.cntcm.com.cn/news.html?aid=212511
近日,成都中醫藥大學、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、浙江省中醫藥研究院、廣東省中醫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聯合于國際知名期刊APSB(《藥學學報》英文版)在線發表題為“金錢白花蛇(銀環蛇)基因組、轉錄組及表觀基因組解析眼鏡蛇科神經毒素起源”的論文。
該研究揭示了金錢白花蛇神經調節蛋白演化機制,有助于促進抗蛇毒血清的產業開發、毒蛋白驅動藥物的發現和中藥材金錢白花蛇的藥品質量控制研究。
中藥金錢白花蛇的基原動物為銀環蛇,其具有祛風、通絡、止痙等功效。銀環蛇的毒液以神經毒為主,其毒蛋白具有廣泛的生理活性和較高的醫用價值。
研究團隊發現,銀環蛇基因組大小超過15億對堿基對(1.58Gbp),由18條染色體組成,其連續群(contig)N50值和拼接群(scaffold)N50值分別為7.53Mbp(百萬堿基對)和149.8Mbp。三指毒素(3FTxs)家族起源于淋巴抗原-6(LY6)家族蛋白3'-末端糖基磷脂酰肌醇錨定蛋白(GPI)結構域的丟失,在銀環基因組內成簇存在。研究還發現磷脂酶A2(PLA2)的突變是β-環蛇毒素的演化的最后步驟。
研究團隊應用轉錄組、蛋白質組、染色質構象捕獲測序和染色質免疫共沉淀測序(ChIP-seq)分析等技術,揭示了毒蛋白表達的關鍵轉錄調控因子及相關染色質空間構象。
(編輯/霍文?。?/span>